必威体育

图片
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应对气候变化 > 碳汇故事 > 正文

用科技力量创造沙漠绿色奇迹

媒体:中国经济网  作者:内详
专业号:林森
2024/7/2 9:49:05

乌兰布和,中国八大沙漠之一,其蒙古语意为“红色公牛”,总面积1500多万亩。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境内沙漠面积近43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77.3%。

如今,经过数十年治理,磴口县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0.04%已增至37.2%,每年向黄河输沙7000多万吨减至370万吨。磴口县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巨大变化。

巨变的背后,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以下简称“沙林中心”)广大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他们用科技力量创造了沙漠里的绿色奇迹,用青春成就了“绿进沙退”的治沙伟业。

战沙:他们将科技带到茫茫大漠

1950年,308.5亩林木、5万余棵树木是磴口县仅有的“绿色家底”,剩下的大部分土地都被流沙淹没,农作物经常被大风连根吹走,亩产不到百斤。

1959年,中国科学院首次组织专家考察河西走廊一带的沙漠,并组建6个治沙综合实验站,磴口为其中之一。此为沙林中心前身。

1979年,中国林科院在磴口县成立内蒙古磴口实验局,划定47万亩国有土地作为实验区域,开展治沙科研。

1990年,磴口实验局正式更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旨在研究解决干旱区林业建设中有关科学技术问题,运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展中间试验,以取得大生产的设计数据及参数,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创造成套经验。

“几乎天天大风沙,头发、脸上、耳朵里全都是土,帽子、围巾被吹跑都是常有的事。”“一天进嘴四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能住上简易工棚就已经比挖土洞强多了,晚上没有娱乐活动,大家就互相讲家里的故事,说不完的家长里短。”

早期来到磴口投身治沙工作的第一代沙林人对当年的生活、工作细节始终记忆犹新。

那时的磴口,没有一条好路,科研人员没有充足的口粮,也没车,运输测量工具、施工设备等全靠人工。

苦吗?苦,但我们为战沙而来!

白天,科研人员背着水准仪、三脚架和测量仪器完成繁重的10公里测量。晚上,借着煤油灯跃动的微光,1毫米、1毫米地绘图,绘完再晒图,“熬图”结束往往已是后半夜。

一天接着一天干,实验图纸上那一方方豆腐块大小的图画愣是建成了渠畅苗活的沙漠绿洲。

47万亩实验场地被规划为4个实验场,其中第二实验场曾经是天然荒漠牧场。

1979年开始,中科院沙漠考察队队长高尚武在第二实验场主持开展国家攻关项目“大范围绿化工程对环境质量作用的研究”,建设现代化沙荒林业实验基地;经过10年努力,建成了1486.6公顷以防护林为主体的人工绿洲,其中防护林、片林、灌木林及果树面积占36%以上。

此项研究获得大量科学数据,结果表明,大范围绿化工程对环境有明显改善作用,短波辐射多吸收10%—20%,夏季可降低蒸发量30%—40%,林网内沙尘转移减少80%,来自远方上风区的降尘减少48%,大气浑浊度降低35%。此外,还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每公顷土地收益增加300倍。

因项目成果独树一帜、尚属首创并居国际领先水平,1990年该项目被林业部评定为国家领先水平并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在沙林中心实施并完成,大大提高了沙林中心的声誉,也锻炼了沙林中心的科技队伍,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沙林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及林业部(局)重点攻关、国际合作、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等课题180余项,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部)、学会等科技奖励成果15项(次),主(参)编出版学术著作2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550余篇,制定并颁布技术规程(标准)6项,授权专利18件。

治沙:形成高质量生态防护林体系

没有比把黄沙锁住更让人高兴的事了,但锁住黄沙需要科研的强力支撑,比如树种选择。

沙林中心成功选育出沙棘、沙林杨等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种,同时选用梭梭、花棒、沙拐枣、沙枣、柽柳等抗旱、耐盐碱植物,为磴口打造高质量生态防护林体系奠定坚实根基。

以农田防护林网为核心,农田周边种植沙林杨、新疆杨等乔木形成林带,林带外是以梭梭等优良抗逆植物为主的灌木林防风阻沙区,灌木林外是以耐旱沙生灌木或半灌木为主的封沙育草区,再往外则是以保育自然资源、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地。

这样的生态防护林格局安全地守护着广大绿洲,形成配置合理、结构完善、经济效益显著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彻底切断了乌兰布和沙漠向河套地区和华北地区侵蚀的通道。

通过多年的监测数据支撑,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沙林中心开始将“宽林带、大网格、高耗水”的农田防护林模式改变为“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新型农田防护林模式。

改变后,林带主要为“两行一带”式防护林,沿农田灌溉渠布置,具有节约土地、灌溉方便、建设与管理成本低等综合效益,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林农矛盾、成活率高、长势好、提早成材,还在灌溉农田的同时浇灌了林带、省去单独浇水成本。

目前,该模式的农田防护林已在全县推广56万余亩。

绿洲面积不断扩大,原来贫瘠的土壤开始具有一定的生产力,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

1994年,磴口县打出“再造一个河套”的口号,乌兰布和沙漠土地开发热兴起,沙林中心选育的优良品种逐步得到大面积推广。

黄铨,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原所长,卸任后来到沙林中心,1987年至2006年带领沙林中心沙棘科研团队潜心于“沙棘遗传改良系统研究”。

南方姑娘罗红梅是团队一员,长期跟随黄铨深入研究沙棘,示范、培训沙棘扦插也是一把好手。

要成功选育好品种不容易,但罗红梅从未放弃:“研究沙棘要经得住两件事,一是不怕被沙棘刺扎,二是不怕被蚊子咬。搞沙棘研究不被刺扎是不可能的,引进的大果沙棘刺少还好些,而中国沙棘和杂交组合子代沙棘通常刺很多,且萌生林多,调查试验林时往往寸步难行。”

说这话的罗红梅总是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枝剪,边剪边开道。同事们目睹她从原先白净细嫩的脸庞变成黑里透红的“沙区脸”,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沙棘专家。

沙棘研究课题组攻克各种难关,科研成果“沙棘遗传改良系统研究”1996年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沙棘良种选育及适应性研究”2009年获得中国林科院科技奖一等奖。“沙棘遗传改良与产业化栽培技术创新” 2023年获得第十三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挑选适合沙区生长的经济植物时,沙林中心科研人员还把目光投向了欧李、金银花等。

欧李是我国独有的沙生药用植物,被誉为“钙果”,每克鲜果钙含量高达3.6毫克,位居水果榜首,集果用、药用、花用、牧用于一体,是荒漠化地区生态建设的“短平快”先锋树种。

2015年1月,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生态经济型植物欧李的沙产业开发技术研究”正式启动,首次引种几万株欧李,栽种在第一实验场的温室大棚。不久,欧李就枯萎了。项目组反复研究探讨,发现原因在于水:灌溉用井水含盐量过高。

之后,团队逐步摸索出特殊管护方法,欧李植株呈现良好长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适合的沙地栽种欧李、沙棘、金银花等经济植物,沙林中心为当地成功树立了“靠沙吃沙”的样本。

2016年,国家林草局公布了“第二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名单”,以沙林中心为技术依托单位的“沙棘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获批。2020年,国家林草局批复沙棘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沙林中心自成立以来,收集、保存了以沙棘为主的国内外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种质资源,建立起种质资源监测、评价、利用体系,服务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多年来,沙林中心取得了沙棘遗传改良系统研究、沙棘良种选育及适应性研究、沙棘遗传改良与产业化栽培技术创新、大范围绿化工程对环境质量作用的研究、防风固沙林体系优化模式的选定与实验示范区的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和植被变化监测系列技术、盐渍化沙地适生树种选择及抗逆性造林试验以及认知沙漠科学防沙治沙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用沙:探索绿富同兴新业态

“绿起来也要富起来,治沙也要致富。”

“帮助本地人真正富起来,留在家乡、建设家乡才是硬道理。”

新时代,沙林中心和磴口县联手,多方探索治沙又致富的新途径、新办法、新模式。

在磴口县4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基地,一望无际的光伏板如蓝海一般铺展在沙漠之中,光伏板下,梭梭树和柠条生机盎然。

光伏治沙,是人类利用沙漠、向沙漠要效益的又一创新探索,板下种植的梭梭树、中药材为农牧民带来切切实实的经济收入。

“磴口县年日照时数3300小时以上,充沛的光能资源、广袤的沙区为发展光伏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天然优势。”沙林中心副主任张景波望着眼前的光伏蓝海发出感叹,“在设计规划光伏阵列时,抬高了阵列高度以合理利用板下空间。沙漠缺水,所以在选择板下种植树种时,既要考虑耐旱、固沙,又尽量考虑经济价值,最后我们选择了主栽梭梭、柠条等抗逆乡土树种,带动种植、中药材、养殖等业态发展相融合的新技术模式,初步示范面积1.13万亩。”

如今,除去成本及人工采集费用,板下肉苁蓉亩产110公斤,每亩可获利润600元。板下种植柠条,达产后鲜枝每亩年产1500公斤,1300亩柠条年均利润83万元。板下种植四翅滨藜、甘草等中药材,每亩利润分别为1732元、2416元。

以圣牧草为主的优质牧草种植、以梭梭为主的灌木林接种肉苁蓉、以沙漠葡萄和沙棘等为主的沙区特色经济林种植,还有以湿地、荒漠资源为依托的生态旅游,磴口的治沙产业正日益多元化,在沙漠成功探索出一条绿色生产链,将农牧民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上,走出了一条绿富同兴的新路子。

时光荏苒。40余年转瞬即逝,沙林中心靠科技、毅力、勇气、坚韧,在乌兰布和沙漠闯出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让磴口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沙林中心先后被评选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等。

不畏艰辛、久久为功,人沙故事在不断上演,科技治沙的绿色传奇将继续在大漠发生。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阅读 338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