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

图片
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双碳资讯 > 固碳故事 > 正文

砥砺奋进 坚守生物安全防线——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20年纪实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梁宏蕊 徐钰
专业号:林森
2025/7/28 10:53:51

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对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生态安全,防范公共卫生风险至关重要。

2003年,SARS疫情凸显了野生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

2004年,国家林业局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出建立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议并上报国务院,同时编制建设总体规划。

2005年3月15日,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视频电话会议召开,标志着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正式扬帆启航。

二十载栉风沐雨,二十载砥砺前行。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防控效能持续凸显,在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

日常监测

夯基垒台

监测防控体系不断完善

经过20年的发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已构筑起覆盖全域、协同高效的“天罗地网”,为防范重大新发突发动物疫情、守护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科学布局,监测网络体系逐步织密。按照“科学布局、整合资源、节约高效”的原则,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各级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等,建成以720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为骨架、1000余个地方级监测站为脉络的监测网络,同时将鸟类环志站点纳入全国野生动物疫病主动监测预警站点体系,基本实现了候鸟越冬地、繁殖地、迁徙停歇地等野生动物主要集中分布和活动区域,以及边境地区、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密集区等高风险地区全覆盖。

整合力量,监测防控队伍逐步壮大。各地积极争取资金项目、机构人员等方面的支持,江西、海南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开展监测能力建设,安徽单独成立了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湖北鄂州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机构编制获得编办批准。同时,结合基层实际,充分发挥基层专业机构一线工作人员和护林员、野保员、草管员等力量,组建了一支多元化、专兼结合,总数约2万人的监测防控工作队伍。

数字赋能,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建成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信息管理系统,用户数超过5000个,年均采集监测信息约18万条,基本实现了县级以上林草部门和各级监测站全覆盖;依托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打造的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感知平台,将15家单位的147个远程监控设备接入平台,“可视化监测预警、精准化预测预报、智能化指挥调度”等感知应对功能实现重要突破,实现了监测预警可视化、智能化。各地也主动作为,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北京、浙江、广西建成省级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福建开发闽江河口湿地水鸟网络监测与疫源疫病预警系统,因地制宜提升信息化水平。

图片

感知平台

建章立制

监测防控工作逐步规范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为监测防控工作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强化顶层设计,在《生物安全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中明确林草部门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的职责,在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中增加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相关内容。国家林草局出台《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试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病死陆生野生动物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联合农业农村部出台《野生动物检疫办法》。各地根据地方实际,不断完善领导责任、岗位责任、应急值守、保密管理、人员安全防护、应急响应等管理制度,省级层面分别出台《山东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河南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云南省重点野生动物疫病种类和疫源物种目录》《陕西省大熊猫犬瘟热防控长效机制建设与应急处置方案》。

细化技术标准,制定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陆生野生动物疫病危害等级划分》《陆生野生动物疫病分类与代码》《动物园陆生野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通则》等行业技术标准,广东、青海等省份发布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规范》《高寒地区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监测样品采集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34项,进一步健全了技术标准体系,全流程规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防控。

未雨绸缪

预测预警能力持续加强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按照“人病兽防、关口前移”的原则,构建起科学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跨越。

聚焦禽流感、非洲猪瘟、小反刍兽疫等重点疫病,开展常态化主动监测,年均采集样品3.6万余份,2018年首次在野猪中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首次在国内发现野生鸟类携带H5N6、H5N8、H7N9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基本掌握了我国野生动物病原体时空分布规律。辽宁、山东、广东、重庆等13个省份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开展省级监测预警工作。上海通过疫源物种卫星跟踪、候鸟疫源疫病病毒谱研究等,初步建成本地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病毒库。

图片

主动监测

健全完善趋势分析和风险研判机制,密切跟踪国内外野生动物疫病发生动态,深入分析和研判月度、季度、年度野生动物疫情发生趋势和防控对策,及时发布重点疫病风险预警信息,年均编发《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信息报告》360余期,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枕戈待旦

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处置工作构建了“响应迅速、精准防控、处置高效”的综合机制,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显著提高。

天津、山西、大兴安岭集团等20个省份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物资储备库和应急处置队伍,各地均制定了突发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确保重大突发野生动物疫情事件处置科学规范、精准高效。联防联控凝聚工作合力,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统一领导下,国家林草局切实履行部门职责,积极参与重大动物疫病等防控工作。京津冀、湘鄂赣联合开展技术培训、共商疫情形势、共享监测信息,机制作用发挥明显;河南省人民政府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印发通知,完善林业、农业农村部门野生动物疫病联防联控机制;广西、云南加强与越南、缅甸等毗邻国家的交流合作,做实边境地区监测防控工作。多年来,累计组派600余人次专家驰援一线,科学处置野生动物异常情况3600余起,及时防控200余起重大动物疫情,有效化解野生动物疫情传播扩散至家养动物和人的风险。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切实履行属地职责,扎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突发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实现了“疫情不扩散、风险不外溢”目标。

图片

应急处置

创新求索

监测防控科技水平稳步提升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事业构建了产学研用融合支撑体系。构筑科研高地,整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长春兽医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国内一流科研力量组建技术支撑“国家队”,构建林草系统首个野鸟源禽流感病毒基因库、野生动物样本库与病原体保存系统,解析雁鸭类等疫源候鸟迁徙规律,明确欧洲为H5N8亚型全球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源区。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全国首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研究院,吉林、江苏、贵州、云南等12个省份建立了野生动物疫病初检实验室,异常野生动物初步检测能力和诊断时效大幅提高。强化协同创新,各级林草部门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开展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科学研究120余项,产出一大批专著、专利成果,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0余项,多项研究填补了野生动物疫病领域空白。组建必威体育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国家创新联盟、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专业委员会,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湖北基于无人机辅助监测巡护和AI识别技术,实现广域智慧监测,提高了监测及时性和精确性。北京野鸭湖、江西鄱阳湖、青海湖三江源等国家级监测站基于视频识别技术,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前端监测。

春风化雨

群防群控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事业坚持“宣教为先、培训为要、群防为基”,筑牢全民防控基础。

锻造专业队伍,举办全国性专业技术培训37期,覆盖5000余人次。宁夏举办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专项技能竞赛,山西、黑龙江、湖南、新疆等常态化组织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技能培训班和应急演练,打造了业务精湛的专业队伍。创新科普形式,营造良好氛围。制作候鸟禽流感防控等12部科普视频,编撰《探秘野生动物与病原体》等系列丛书,《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印刷2万余册,已成为一线工作人员必备工具书。广西建设珍稀野生动物监测宣教平台,天津、河北、四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兴安岭集团等依托主题活动,深入校园、社区、乡村,通过视频、展览、讲座等方式普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知识,营造群防群控氛围。

图片

科普宣传

开放合作

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彰显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事业以全球视野谋划国际合作,为构建野生动物疫病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完善合作机制,组织开展野生动物与公共健康国际研讨会、亚太地区野生动物疫病国际会议,积极参与野生动物疫病与同一个健康国际研讨会、野生动物疫病协会国际年会。先后与俄罗斯、韩国、美国等国家签署野生动物疫病合作备忘录,组建亚太地区野生动物疫病合作网络,打造国际顶尖专家交流平台。提升专业素质,组织各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赴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希腊等国开展引智培训,学习交流国际先进防控经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专业人才队伍。新冠疫情期间,积极配合开展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新冠病毒溯源,组织在湖北等地采集近300个物种5万余份样本并进行核酸和抗体检测,同时对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采集的35个物种的1914份血清样本进行回溯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有力驳斥了“新冠病毒中国论”。

图片

国际合作

(本文图片由国家林草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提供)

图片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阅读 1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