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

图片
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双碳资讯 > 低碳故事 > 正文

每年可减少10万余吨建筑垃圾!德州“地下管廊”助力城市低碳转型

媒体:大众网  作者:内详
专业号:林森
2025/4/27 8:52:26

近日,《德州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发布。与以往政策不同,此次新规将“生态优先”理念融入地下管廊全流程管理,通过减少道路开挖、推广绿色施工、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助力德州向低碳城市转型。未来,市民不仅能看到更整洁的街道,还能享受更清新的空气,城市“绿色基因”从地下悄然生长。

痛点:马路反复开挖环境负担加重

“修完燃气挖水管,铺完电缆补热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德州部分路段因管线施工频繁开挖,被市民戏称为“拉链路”。

据统计,传统直埋管线模式下,一条城市道路平均每5年需开挖1.2次,每次施工产生建筑垃圾超50吨,扬尘影响范围达周边500米。长期反复破路不仅造成交通拥堵,更对城市生态环境形成持续压力。

“施工时家里不敢开窗,路上全是土,电动车一过就蒙一层灰。”德城区居民张先生的话道出不少市民的困扰。如何破解“挖路困局”,减少生态损耗,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

破局:地下管廊“一廊多用” 向浪费宣战

《办法》以“集约化”为核心,通过三大绿色举措,推动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

管线“集体宿舍”,彻底减少道路开挖频次。新规要求,新建道路可同步建设地下管廊,电力、通信、供水等管线全部“入住”。既有管线区域则通过3年过渡期逐步迁改入廊。据测算,管廊建成后,管线维护和新增需求均可通过廊内操作完成,道路开挖频次将减少70%,每年可避免超10万吨建筑垃圾产生。

施工“绿色升级”,降尘降噪有标准。针对必须开挖的工程,《办法》明确环保施工要求:工地周边100%围挡、裸露土方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拆除工程100%洒水。同时推广低噪声设备、装配式管廊等技术,夜间施工噪声严格控制在55分贝以下。“现在施工像‘做手术’,围挡里干活,外面几乎听不到声音。”参与大学路管廊建设的工人李师傅说。

廊内“节能设计”,年省电相当于种6万棵树。管廊照明、通风等系统全部采用LED节能灯具、智能感应装置。相比传统模式,能耗降低40%,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2万吨,相当于种植6万棵乔木的固碳效果。此外,廊内雨水收集系统可将80%的渗漏水循环用于消防和清洁,实现资源再利用。

市民体验:从“尘土飞扬”到“推窗见绿”

在刚刚完成管线入廊的广川大道,曾经因施工封闭的车道已重新开放,两侧新栽的月季花开正艳。“以前这段路每年至少挖两次,现在管线都走地下,终于能安心散步了。”家住天衢新区的居民陈阿姨感慨道。

新规带来的改变正在显现:2025年试点区域PM10平均浓度同比下降;社区绿地增加,腾退的道路施工临时用地变身“口袋公园”;生活成本降低,管线集中维护减少损耗,水价、燃气费更加稳定。

从尘土飞扬的“拉链路”到悄然生长的“地下绿脉”,德州用一条条管廊编织出城市的生态底色。这一切的变化仿佛在诉说:城市的现代化不仅是高楼大厦的崛起,更是每一个细节中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当绿色从地下延伸到地上,一幅宜居宜业的生态画卷正在鲁北大地徐徐展开。

记者 武红鹏 通讯员 赵静 李文鑫 德州报道

阅读 130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