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蓝碳介于海洋蓝碳和陆地绿碳之间,主要指盐沼湿地、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岸带高等植物以及浮游植物、藻类和贝类生物等,在自身生长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将大气中的CO?吸收、转化并长期保存到海岸带底泥中的这部分碳,以及其中一部分从海岸带向近海及大洋输出的有机碳。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九段沙湿地固碳能力突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征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让我们跟随2024年九段沙保护区生态监测年报解读第三期,一同走进九段沙这一蓝碳“银行”,探寻这片滨海湿地如何在潮涨潮落间,为全球碳平衡持续贡献力量。
在2024年九段沙湿地的蓝碳监测工作中,监测人员配备了“高科技探宝套装”:卫星遥感像“天眼”俯瞰全局,碳通量观测系统实时监测“碳动向”,水体溶解态碳时序协同“追踪”,碳循环模型和机器学习则化身“数据解谜专家”,层层揭开了九段沙“蓝碳宝藏”的神秘面纱。
(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碳通量观测站点位置图)
蓝碳“银行”的“绿色魔法”
2024年生态监测报告数据显示,九段沙湿地每年能“吸收”约8万吨碳,相当于约3万辆燃油汽车一年的CO2排放量。这离不开芦苇等湿地植物所施展的“绿色魔法”,它们根系发达,像“地下触手”牢牢抓住土壤,在滩涂织起一张坚韧的“绿色大网”,通过光合作用将吸收的碳转化为自身生长的能量,再把多余的碳“打包”埋进泥滩深处。久而久之,这片湿地就成为了蓝碳“银行”,默默积攒“碳家底”。
除了储碳,九段沙湿地还发挥着“生态保镖”的重要作用。湿地植被像“绿色卫士”、湿地土壤像“超级过滤器”、泥沙和微生物像“海水净化器”……联手保护着湿地家园,水中的浮游植物、藻类和贝类生物等,在自身生长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间接提升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九段沙湿地每平方米净吸收CO2量抵消小型燃油汽车排放量的数量图)
蓝碳价值的“季节账本”
九段沙湿地的蓝碳储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脚步悄悄“律动”。我们不仅实时监测不同湿地植被群落纵向的碳交换量,还关注滨海湿地横向碳交换过程。
碳通量塔监测动态
典型盐沼群落与大气之间的CO?交换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植被生长季有较大的CO?吸收能力,非生长季对CO?的吸收弱或呈现碳排放状态。
季节更迭也为九段沙湿地蓝碳功能带来显著变化。2024年各季度每平米平均CO?吸收量总体表现为:7-9月>1-3月>4-6月>10-12月。
水体溶解态碳时序监测动态
溶解态碳是湿地与邻近水体碳交换的主要形式之一。DOC(溶解有机碳)与DIC(溶解无机碳)共同构成水体溶解态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理解水体碳动态的“双钥匙”,二者的协同监测与研究有助于揭示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机制。
监测显示,二者浓度在不同季度差异显著,表现为:DOC浓度三季度达峰值,四季度仍高,一季度下降;DIC浓度7月最高,10月最低。
水体中DOC和DIC含量受多因素影响。DOC受生物活动、温度、水文、沉积及人为污染等影响;DIC与生物循环、pH、温度、大气CO?及人为碳排放相关,二者还通过微生物代谢相互关联。
未来,九段沙中心将持续深化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力求更加动态化、精细化、科学化解码湿地碳汇密码,让九段沙湿地在国家“双碳”战略中发挥更明确的作用。(文章发表日期为2025年6月17日)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