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持续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地球的气候系统。这些气体如同温室的玻璃,阻碍地球热量的散发,形成“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约四分之三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四分之一源于土地开垦;而占排放量16%的甲烷,虽存续时间短,增温效力却是二氧化碳的25倍,主要来自农业、能源泄漏和垃圾填埋。
这种由人类主导的气候变化,不仅意味着平均气温上升,更裹挟着极端灾害、栖息地剧变、海平面上升等连锁反应,成为全球生态系统的“洗牌者”。
物种的生与灭本来是自然界的规律,是非常缓慢的过程。但是近几十年来的人为活动造成的地球气候的剧变正急速冲击着无数物种的生存根基,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或濒临灭绝。
一、近几十年受气候变化影响已灭绝的典型物种
要说明的是以下这些物种的图片有些是灭绝之前所记录的,有些是它们的同属物种。
1. 白鲟:中国的白鲟最后一次被发现是在2003年,2022年7月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灭绝。
图 | 白鲟
2. 马氏树猎雀:曾分布于巴西,最后一次被野外观察到是在2007年,已灭绝。
图 | 黄喉树猎雀
3. 毛岛蜜雀:最后一次观察到这种鸟是2004年,现已灭绝。
图 | 蜜雀
4. 金顶夏威夷树蜗牛:2019年1月1日,最后一只金顶夏威夷树蜗牛死亡,该物种灭绝。
图 | 树蜗牛
5. 印度支那虎:2019年在老挝境内区域性灭绝。
图 | 印度支那虎
6. 苏门答腊犀牛:2019年在马来西亚区域性灭绝,当年11月2日,马来西亚最后一头苏门答腊犀牛死亡。
图 | 苏门答腊犀牛
7.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2019年被IUCN宣布野外灭绝。
图 | 金刚鹦鹉
8. 单翼合鳍躄鱼:一度生活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海岸附近,2020年被IUCN正式评估为已灭绝物种(2021年9月,因数据不足,保护状况定性为“数据不足”,但实际已灭绝可能性大)。
图 | 单翼合鳍躄鱼
9. 加尔帕伪溪蝾螈:主要分布在危地马拉,最后一次被发现是在1976年,2020年被IUCN宣布灭绝。
图 | 加尔帕伪溪蝾螈
10. 象牙啄木鸟:美国鱼类及野生动植物管理局2021年发布声明将其从《濒危物种法案》中删除,意味着其已灭绝,上一次观察到是1935年。
图 | 象牙啄木鸟
11. 考艾岛管鸹:已灭绝,具体灭绝时间近年确定,最后一次观察时间久远。
图 | 夏威夷管舌雀(又叫管鸹)
12. 关岛狐蝠:美国鱼类及野生动植物管理局2021年声明将其从《濒危物种法案》中删除,表明其已灭绝。
图 |关岛狐蝠
13.金蟾蜍:又称环眼蟾蜍,曾大量存在于哥斯达黎加蒙特维多云雾森林中。自1989年以来,便未再发现这一物种。一般认为,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是造成金蟾蜍绝灭的主要原因。
图 | 金蟾蜍
14.基拉戈树仙人掌:这是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礁岛群落特有的柱状仙人掌,2019年才被确认是独立物种。因海平面上升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加上飓风等极端天气破坏栖息地,于2021年在自然环境中灭绝。
图 | 基拉戈树仙人掌
15.奇里基哈莱奎因蛙:是哥斯达黎加的一种青蛙,2004年至2022年间,气候变化成为导致两栖动物濒危状况恶化的最大因素,奇里基哈莱奎因蛙也未能幸免,在这期间走向灭绝。
图 | 奇里基哈莱奎因蛙
二、濒临灭绝的典型物种
除了上面提及的物种外,还有许多物种因气候变化而数量减少、濒临灭绝:
1.大西洋鲑鱼:其全球种群数量在2006年至2020年间减少了23%。气候变化影响大西洋鲑鱼幼鱼的发育,减少了其食物来源,并导致外来物种入侵,适合其产卵的河流也大大减少,使其生存面临威胁,物种等级已从无危调整为近危。
图 | 大西洋鲑鱼
2.绿海龟:高温降低了绿海龟孵化成功率,海平面上升可能会淹没绿海龟产卵的沙滩,极端天气导致的海洋变暖和洋流变化还影响了绿海龟采食的海草生长。南太平洋中部和东太平洋的绿海龟种群分别处于濒危和易危状态。
图 | 绿海龟
3.大叶桃花心木:它是世界上最受商业欢迎的木材树种之一,在IUCN红色名录上已从易危物种变为濒危物种。有研究模型显示,预计气候变化将使一些大叶桃花心木的栖息地不再适宜其生长。
图 | 大叶桃花心木
4.弯角羚:曾经在非洲萨赫勒地区很常见,日益猖獗的偷猎,加上每十年一次的极端干旱,导致它们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从野外消失了。虽然后来通过保护从野生灭绝变为濒危物种,但萨赫勒地区的气候变化仍然对这一物种构成威胁。
图 | 弯角羚
5.赛加羚羊:2015年曾发生赛加羚羊大规模死亡事件,异常高温和潮湿是引发高死亡率的关键因素。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这种不利情况预计还会频繁出现,其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之前已从极危物种改善为近危物种,但未来仍面临挑战。
图 | 赛加羚羊
6.海象:依赖北极海冰作为休息和捕食平台,随着海冰消融,它们被迫聚集在拥挤的海滩,增加了幼崽的死亡率,且捕食难度也大幅上升。
图 | 海象
7.帝企鹅:南极海冰是帝企鹅繁殖的关键场所,海冰提前破裂会导致幼崽在长出防水羽毛前暴露在寒冷中死亡,部分种群数量已大幅下降。
图 | 帝企鹅
8.美洲豹:栖息地因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改变而退化,热带森林变得干燥,猎物减少,它们的生存范围不断缩小。
图 | 美洲豹
9.大堡礁珊瑚虫:与其他珊瑚类似,受海水升温影响,频繁发生白化现象,生存能力下降,大堡礁的珊瑚覆盖率在过去几十年显著降低。
图 | 大堡礁珊瑚虫
10.雪豹:栖息于高山雪域,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退缩、林线上升,其猎物(如岩羊)的分布变化,使得雪豹的生存空间被压缩,食物获取困难。
图 | 雪豹
11.箭袋树:在南非和纳米比亚的干旱西部,箭袋树(芦荟双叶)的困境揭示了物种应对速度与气候变化的失衡。IPCC第五次报告曾指出,气候变化的速度与规模对物种生存同等关键,而树木尤其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箭袋树作为当地象征,因生长和传播速度跟不上气候剧变,种群持续萎缩,成为干旱区生态脆弱性的缩影。
图 | 箭袋树
12.北极熊:北极变暖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区的四倍,这直接摧毁了北极熊的冰上栖息地。夏季海冰消退、秋季形成延迟、春季消融提前,迫使依赖海冰捕猎的北极熊转向陆地寻找替代食物,甚至捕食鹅蛋。但正如北极熊国际组织首席科学家史蒂文·阿姆斯特鲁普所言,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它们能仅靠陆地食物生存,海冰的消失正将这个物种推向绝境。
图 | 北极熊
13.鳕鱼:北大西洋鳕鱼的衰退展现了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深层重塑。历史上过度捕捞后的种群尚可恢复,但北美东北海岸的鳕鱼自1990年代崩溃后便未能回升。科学家认为,洋流变化与北极冷水涌入等气候影响,已导致整个生态系统改变,让鳕鱼难以回归往日规模。
图 | 鳕鱼
以上这些物种的命运,只是气候变化席卷全球的冰山一角。从极地到赤道,从海洋到陆地,升温引发的极端降水(气温每升1度,空气含水量增加7%,导致山洪、强飓风甚至暴风雪)、栖息地破碎化、生态链断裂,正不断改写地球的生命图谱。当我们谈论这些物种的减少时,实则是在直面一个更严峻的问题:人类活动引发的温室效应,正在以远超自然适应能力的速度,重塑整个地球的生命平衡。而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系统、提升物种适应空间,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生存课题。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