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铜梁区安居古镇,我朝涪江扔下一枚石子,看到一个漩涡。
这里,一条琼江被涪江生生吃掉,一个心悦诚服,一个心安理得。涪江在下游合川区汇入嘉陵江,嘉陵江在朝天门汇入长江,长江浩浩终入海。
大自然的博大包容和磅礴力量令人肃然起敬。
1
一条江的自洁、自净能力何其强大,一条江的诉说何其绵长。在琼江、涪江交汇口,曾经江水被污染,江面不堪入目。经过治理,如今已呈现一片碧绿。对面琵琶岛上,白鹭翩飞,成了鸟类最佳栖息地。这个因“龙”闻名的铜梁区,再披绿冠:揽“中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于一身,龙腾之地更添生态荣光。
在铜梁,除了龙舞,最吸引人的要属玄天湖了。面对偌大一个绿湖,我想这是否就是取自涪江的一滴净水,经过人们的精心养育而成?或是大自然给予当地人的一份特别恩赐?
在绕湖跑步的队伍中,我偶遇了唐道伏,他是重庆当地文联干部、作家,与我同为重庆文学院诗歌高研班同学。他对玄天湖的前世今生如数家珍。玄天湖环湖步道长10公里,整个度假区规划8.29平方公里。玄天湖水库是一座集农业灌溉、城市供水、防洪及生态环境保护于一体的中型水库,系重庆市“泽渝工程”项目之一。水库总库容1056万立方米,最大坝高29.69米。
如今,3.5公里长的水面宛如一条巨龙盘绕在巴岳山脚下,湖面港湾连绵,小岛点缀,山水相映,与巴岳山雄伟山势呼应,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自然胜景宛如天成。
湖边,树上挂满了红叶李、枇杷、桃子。垂钓者多,大家都赶来钓小白条鱼。曾经,这个天然水库沿岸杂草丛生,湖面长满浮萍,被称一潭污水。经过多年生态治理与修复,湖面清漂,新修步道……玄天湖彻底换了模样。
“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团在环湖步道行走,其中几位与一位垂钓者、玄天湖边的老住户文女士交谈。得知文女士的家族世代在这里躬耕农作,日子过得清苦。随着玄天湖治理,她家搬进了城,住上了新房,自己开店营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文女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个湖的命运变了,一群人的命运也随之而变。湖与人,有着不可分割的缘分。我当即写下小诗一首:巴岳山下半身/被湖一把扯住,尾巴留在水中/湖面平静,垂钓女子脸上开出莲花/她撒的钩,不用饵/也有鱼儿主动来咬/我们从湖心走过,一条悬桥/把水剖开,不见一丝裂口/上岸前,需穿过一道弯曲门/风在这里屈身,时间也弯了下去/我们虽没被抓住什么/从此习惯了人前弯弯腰。
2
采风团继续沿嘉陵江而下。仿佛,一条嘉陵江便是我们此行的向导。
暮色中,我们驱车来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碚区缙云山。车在山上绕弯爬行,远远地便看到一盏灯挂在半山腰松树上,仿佛整个邀月清风渡民宿也挂在树上。
弯月出来了,挂在天边,似乎伸手可摘。稻田里,蛙声一片。这便是迎接我们的最好生态乐队,不用指挥,不用排练,它们都会尽心尽力表演。我写下:入夜,我们乘清风、邀明月/民宿像一盏灯,挂在半山腰树上/稻田蛙声四起/似有万马千军/蜘蛛不紧不慢,网已张,我们这些旅人/与一只触网蚊蝇命运何其相似。
大学生村官汤建玲说,缙云山今非昔比,这里养活了一群卖“空气”的人。
此言不假。缙云村有农家乐100多户,如今不断有人改造升级为民宿。53岁的雷在均,是湖广填川第四代村民。自建了房屋,2018年与兄弟合作改建民宿。13间房,淡季到旺季从四百多元到八九百元不等,收益颇丰。他说,客人来此享受的是清风明月和蛙鸣,吃农家蔬菜,品梨、李子、枇杷等农家水果。一块水田里的水稻只种不收,专喂山鸟,供客人观赏。
刘武原住在山下十里温泉城经营民宿,1999年与妻子任洪上山新修建房屋居住。如今,民宿已交给儿子刘豪打理。刘豪毕业后在广告公司打工,收入不多,如今决定返乡自己当民宿老板,他对卖“空气”信心满满。
作为重庆主城“肺叶”的缙云山,曾遭遇过农家乐的无序开发,给这片绿地造成了无尽伤痛。随意搭建、植被破坏、文旅形象受损……当地政府为村民修好道路,为村民贴息贷款,从北京请来民宿规划设计师统一规划,拆除违章建筑,全新升级农家乐,缙云山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座青山,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力。也正是这座青山,有取之不竭的“空气”,才使得这片热土上一代代人拥有用之不尽的金山。
3
顺江而下,一行人来到北碚区金刚碑嘉陵江边。我仿佛看到,两天前我在涪江扔石子看到的那个漩涡,被一江碧水带到了这里。
漩涡卷起的浪花,仿佛汇聚成了黛湖。水域面积达30亩的黛湖,1931年由近代中国实业家与教育家卢作孚组织修建。7年前,黛湖是当地人一个不愿提及的心病:农家乐和民宿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排,湖面黑臭,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缙云山格格不入。
而后,当地政府下定决心,要还黛湖一片净水。2018年6月,当地启动生态修复,湖边农家乐拆了,民宿拆了,污水断了,湖面全面治理,环湖重新修建了步道,植上了各种草木。
如今,黛湖是我国藻类基因库,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水域达2.3万平方米。湖中,生长了大量野生鱼。
在湖边散步,我不禁吟诗几句:有这面镜子/缙云山就不会老去/这里风平浪静/养长不大的鱼/每一滴天然的雨水都有用/湖畔,百年松有两条命:一条心比天高/另一条甘愿潜水/垂钓的人,一生对着水中那棵松/执拗撒饵沉醉其中。
随后,采风团还去了铜锣山矿山公园,看到一座被挖得千疮百孔的矿山,经过人们的巧手改造,已然变成一个网红打卡地。
在人与地球共生共荣中,我们的一次努力,犹如大江大河的一个漩涡何其渺小。而前赴后继的漩涡,正在书写着人与地球母亲和谐共生的宏大叙事。
一个漩涡,从涪江漂到嘉陵江,从玄天湖漂到黛湖,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大自然的生态密码,或许尽在不言中……
作者简介
徐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地质作协副主席,重庆地质作协主席。著诗集《空藤》《骨箫》等4部。获冰心散文奖、曹植诗歌奖、陶渊明诗歌奖、“秋浦河”李白诗歌奖。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编辑 | 廉伟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