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

图片
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双碳资讯 > 固碳故事 > 正文

“共生”与生物多样性治理 | 生物多样性治理系列解读②

媒体:必威体育  作者:张文良
专业号:林森
2025/8/13 10:34:55

思考、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早在原始文明、农耕文明时期,世界各国的先民们就形成了依赖自然、崇拜自然、顺应自然的朴素生态价值理念。然而,工业文明兴起后,人类中心主义、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致使人类将自身置于自然的对立面,视自然为可随意征服与利用的对象,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这种行为严重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本稳定的循环与平衡,造成难以逆转的创伤,进而反作用于人类,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写道: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毁山开矿、排污建库现象,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发展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越发严重。严峻的生态危机宛如一记警钟,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为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这一思想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的认知,不再将自然视作被动的资源供给者,而是看作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它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深刻揭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打破传统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二元对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让中华大地的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理论创新,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重大成果;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吸收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思想结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哲学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价值观,“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科学方法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法治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全球观。同时,也吸收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不可胜用也。”《荀子》云:“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礼记》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人对天地运行规律的观察思考,孕育了朴素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思想,成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主题“万物共生,和美永续”道出了真谛:只有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开创和美永续的发展之路,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进程。在汲取古今中外的生态文明智慧基础上,构筑现代生态文明理论,是共同建设美丽地球的科学根基。而“共生”概念作为关键,已被当代社会所普遍接受,衍生出“共生政治学”“共生经济学”“共生社会学”“共生生态学”等新兴学科。“共生”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唯有实现这些层面的和谐共生,才能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现代意义上的“共生”概念主要有四个维度。一是关系性,强调人是关系性的存在,“关系性”是人的存在本质。每个个体作为“多重环境存在者”,是在多重系统复杂互动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二是行动性,应该超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而倡导“我做故我在”。只有在行动和创造过程中,人们才不仅创造出我的“存在”,也同时创造出我与他人的“共在”。三是伦理性,“共生”概念目标之一是重建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舍弃“个体原则”,遵循“关系原则”,只有遵循“关系原则”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最小化,也才能使人类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四是社会性,“共生”的理论目标是力图通过对人和自然的本质的探讨,找出一条建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共生”说包括两个方面,即个人的意识转换和理想社会的实现。从个体的角度讲,是舍弃狭隘的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而从社会的角度讲,则是舍弃人类中心主义,建设一个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存的美丽地球家园。

“共生”核心在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速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强化“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效能。唯有以系统治理思维统筹保护与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相处,才能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永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供稿 | 必威体育自然生态保护司

作者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编辑 | 张石燕

阅读 1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