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开始,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沿乌兰布和沙漠东缘营造了长308里的防护林带,抵御沙漠东侵,沙漠东缘已向西后退15-25公里,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进入新时代,巴彦淖尔市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谋划防沙治沙工作,治理理念实现了从“与沙搏斗”到“用沙发展”的转变。
磴口县光伏生态治理区(磴口县林草局供图)
2024年起,巴彦淖尔市依托“三北”工程,打造乌兰布和沙漠东缘400里防风固沙带建设工程,在新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新建1条长400里、平均宽1200米的防风固沙带,通过乔灌草结合、多要素治理、多产业融合,阻止流沙入河,保护境内河套平原。
目前,乌兰布和沙漠东缘400里防风固沙带已全线贯通,形成一道绿色屏障。
“治理沙漠就是要因地制宜。”巴彦淖尔市“三北”工程建设保护中心主任靳燕龙介绍,400里防风固沙带按照以水定绿、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多措并举、协同治理的原则开展治理。
在流动、半固定沙丘上,采取“工程固沙 造林”方式,栽植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防风固沙先锋树种梭梭、花棒、沙拐枣等,同时梭梭接种肉苁蓉,发展沙产业。
在丘间低洼盐碱地,栽植耐寒、耐盐碱的红柳、沙枣等。
同时,采取平茬、补植等措施对退化林进行修复,恢复生态功能。
乌兰布和沙漠东缘400里防风固沙带建设任务包括磴口县300里、杭锦后旗90里、乌拉特后旗10里,目前构建起了功能完备的沙漠东缘阻沙锁边林草防护带。
秉持系统治理观念,杭锦后旗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总结提出“沿山防沙、节水固沙、以林阻沙、护田挡沙、保湖润沙、增草锁沙、产业治沙”治理模式。
沿山防沙。在阴山南麓和沙区上风口营造防风固沙林带,阻止巴音温都尔沙漠越过阴山与乌兰布和沙漠“握手”,阻隔风沙侵入河套平原。
节水固沙。大力发展引黄滴灌,实现农业节水2亿立方米,用于生态建设。
以林阻沙。因地制宜开展防沙治沙,在迎风坡压草方格沙障,种植梭梭、四翅滨藜,在丘间低地栽植柠条、沙枣、红柳等灌木;在平缓沙地栽植经济林,间种中草药。
护田挡沙。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行“渠林路田”防护林模式,改善农田小气候,保障粮食高产稳产。
保湖润沙。通过在湿地周边营造防护林等措施,有效阻挡了风沙,确保湿地面积和生物多样性功能持续稳定。
增草锁沙。采取禁牧休牧、免耕补播等措施,栽植杨柴、柠条等灌木,增加沙区林草植被。
产业治沙。采取“光伏 生态治理”模式,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同时在沙下低地种植大果沙枣、早酥梨等树种,林下间种防风、射干、黄芪等药材,实现生态治理与致富增收双赢。
杭锦后旗林草局局长付军介绍,2024年完成工程固沙1.8万亩、沙生灌木造林1.82万亩,项目区成活率达90%以上。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以工代赈”,雇佣周边群众参与工程固沙、树木栽植、浇水管护等工作。2024年雇佣500多人,工作90天,人均收入1.8万元。将经济林承包给周边群众经营管理,优先考虑脱贫户、边缘户,让群众获得长期收益。
乌兰布和沙漠风光资源富集,年平均风速8米/秒以上,年日照时数约3200小时,“光伏 生态”治理条件得天独厚。
磴口县融合新能源开发和防沙治沙,抬高光伏阵列前沿距地面高度不低于1.8米、拉大光伏矩阵前后阵列间距不低于12米,在光伏板之间预留空地,栽植具有产业优势的抗旱节水沙生灌木、中药材等。
通过推广光伏 梭梭/四翅滨藜 肉苁蓉、光伏 柠条、光伏 甘草等模式,实现既治沙又致富,打造产业化、立体化、高质化防沙治沙新业态。
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何文强介绍,磴口县初步建成多模式光伏板下治理示范样板,已在乌兰布和沙漠建成光伏新能源基地162万千瓦、面积约4.8万亩。2025年,计划完成新能源基地360万千瓦,治理面积9万亩。
乌兰布和沙漠东缘400里防风固沙带是新时期巴彦淖尔防沙治沙的缩影。巴彦淖尔人以勇担使命的信念、不畏艰辛的锐气、久久为功的执着,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不懈奋斗。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