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

图片
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双碳资讯 > 气候变化 > 正文

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合作与中国行动

媒体:世界环境  作者:内详
专业号:孙莹
2025/3/14 14:13:59

当下,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全球,极端高温、极端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愈发频繁且强度持续上升,由此衍生的直接和间接健康风险也在急剧增加。这些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气候敏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病媒传播能力和范围扩大。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发布报告指出,2024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中国已有超过20%的县市出现了40℃及以上的高温;美国约有100个城市夏季高温突破了历史极值,仅7月就有至少37人死于高温;印度北部在6月遭遇持续高温,气温突破了49℃,有记录的中暑人数就高达4万人。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群健康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一、中国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现状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和受影响最显著的国家之一,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自2020年起,由设立在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的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领衔,联合多家研究机构每年撰写和发布《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持续跟踪和评估中国气候变化和气候行动进展所带来的健康影响,迄今已发布五份年度报告。

《2024年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以下简称《2024年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正在让罕见的事情变得司空见惯,让常见的事情频频刷新纪录,相关健康风险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24年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经历的极端高温、降水和低温事件频率比1971—2000年的平均水平增加了1.3—1.4倍。全国人均热浪暴露天数达16天,是历史平均水平的3倍多;热浪相关死亡人数达到历史第二高的3.7万人,热浪相关死亡的经济成本比2017年增加了49%;而热浪相关劳动生产力损失的经济成本相比2014年增长了165%。此外,干旱引发的人口暴露上升了900%,2013—2022年,干旱相关的感染性腹泻的超额风险增加了15.1%。

除了上述创纪录的数据,《2024年报告》还显示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正在发生显著变化。2020年,热浪相关死亡人数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南方地区;然而,到了2023年,内陆和北方地区的热浪相关死亡人数占比明显上升,表明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范围在逐步扩大。特别是2023年,热浪袭击了以前相对凉爽、适应能力较弱的省份。例如,新疆的热浪相关死亡人数约为1100人,较1986—2005年历史均值增加了4.7倍,较2018—2022年平均值增加了83%。然而,新疆的空调保有量每百户仅为22台(全国平均为134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评分为67.9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6分。这表明,未来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适应能力较弱的区域面临更大风险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加。例如,2020年直击东北的台风和近年来不断北移的登革热等疾病风险,正在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应对能力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未曾经历过或不常见的极端气候事件对地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可能导致更为严峻的健康风险,进一步加剧区域健康不平等的问题。

二、国家应对气候健康风险行动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政策体系正在逐步成型,并朝着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方向发展。在减缓方面,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在2023年已构建完成,并持续推动政策落地实施。在适应方面,我国也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陆续出台了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并于2024年9月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的牵头下发布了《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该行动方案从全局出发,系统而全面地提出了十大重点任务,涵盖了部门协作、政策标准出台、疾病预警提醒和干预、医疗系统的低碳转型和气候韧性建设等多个方面。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将为我国14亿人进一步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也将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更多方位、更全周期的大健康服务。此外,2024年11月12日,中国代表团在COP29上发布了《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明确提出共建气候风险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共享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经验智慧和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等务实举措,以构建气候韧性社会。

在国内,多地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很多地方已经针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采取了积极行动。例如,山东省济南市由市政府牵头构建了数据一体化大平台,打破跨部门数据壁垒;构建了精细化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预警平台,针对不同人群(基础疾病人群、敏感人群和一般人群)给出了差异化行为指南和健康建议。天津市结合本地气象和医疗数据,创新性地推出寒潮和热浪的脑卒中预警,并科学设置地方化的预警阈值。上海市构建了多部门智能联合防控体系,实现向敏感人群的精准预警信息推送。各地区之间可以开展先进应对经验的交流和学习,特别是气象健康风险早期预警方面的交流和学习。

三、全球气候与健康议题合作形势

在全球范围内,近年来各国对气候与健康的关注迅速上升。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通过了全球首个《气候与健康宣言》,140多个国家联合签署该宣言,标志着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对健康的严重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健康危机的紧迫性上达成了广泛共识。这一历史性举措不仅凸显了全球对气候变化健康挑战的高度关注,也为未来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被列为世界卫生组织未来四年的六大战略目标之首,新的气候变化与健康决议也获得批准。这一决议的通过,进一步明确了气候变化对公共健康的深远影响,并强调了全球必须采取更加紧迫的应对措施。

在阿塞拜疆召开的COP29上,气候变化与健康议题持续得到推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COP29气候与健康问题特别报告》,呼吁全球将健康纳入气候行动的核心议题。阿塞拜疆计划通过“面向气候韧性提升的巴库人类发展原则”联合公报和“同一健康促进人类发展”高级别公报。此外,阿塞拜疆还计划发起建立巴库COP主席国气候与健康连续性联盟,该联盟将至少集结自COP26至COP30的各届主席国,构建协调和磋商机制,确保气候变化健康问题在全球气候行动中得到持续关注与推进。健康影响投资平台(HIIP)也将在此次会议中启动运营,计划筹集15亿美元,通过优惠贷款和赠款支持带来健康改善的项目。该平台的启动,标志着全球在气候变化健康融资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为推动健康与气候适应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四、结语

从COP28通过全球首个《气候与健康宣言》,到COP29提出建立气候与健康连续性联盟,标志着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方面正在加快步伐。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行动变得愈加紧迫和必要,各国必须进一步加强协作,确保脆弱地区和人群能够获得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不平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应更加关注那些适应能力较弱的地区,采取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行动。

作者:

赵梦真,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和国际组织创新学院;

王玉娟、蔡闻佳,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阅读 340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