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亚斯·拉尔森
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网站
2025年10月13日
中国经常被贴上气候领导者和气候落后的标签。马蒂亚斯·拉森认为,尽管煤炭投资在继续,但要认识到中国的排放量可能已经达峰,并可能迅速下降,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考虑中国气候表现的事实时,意见分歧也许并不奇怪。该国破纪录的绿色产业发展和同样破纪录的温室气体排放是众所周知的,也是有充分依据的。例如,中国在所有关键的绿色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每年的可再生能源安装数量比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还多。同时,中国燃烧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煤炭,并且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峰会以来新增煤炭排放量的90%来自中国。
一些研究人员强调该国的绿色资质:例如,杰弗里·萨克斯认为“中国正在进行能源结构的快速转型”,并“使全球范围内的转型成为可能”。在意见光谱的另一端,美国总统特朗普说,“做环境清洁的事情成本要高得多。中国什么也没做。”
如果只看中国经济的清洁或排放强度方面,人们确实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要么是气候救世主,要么是罪人。除此之外,对中国的更广泛的政治观点可能更加两极分化,导致许多人通过已有的政治观点来看待中国的气候表现。当然,虽然这种两极分化可能有明确的原因,但这并不是全面了解中国气候表现的基于事实的方法。
煤炭之王是否即将被废黜?
中国煤炭消费的动态既是两极分化争论的根源,也是两极分化争论的解决方案。最根本的是,煤炭占中国排放量的79%。煤炭消费量的大约三分之二用于发电,其余三分之一是工业用煤,如钢铁、水泥和化肥等。与此同时,煤炭行业内部的动态可以说是中国气候绩效讨论中最容易被误解的。因此,行业内部动态是当前两极分化争论的核心部分。
剖析最新的统计数据提供了清晰画面所需的细微差别。关键是能够准确捕捉煤炭产能和煤炭消耗,然后能够将两者区分开来。
在装机容量方面,中国继续投资新的燃煤电厂。2024年,中国新开工建设95吉瓦煤电容量,另有100吉瓦已在筹备中。
在消费端,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 年前四个月的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第二季度高于2024 年,2024年至2025年期间总量保持不变。综合起来,增加容量和稳定消耗意味着利用率(实际使用占生产能力的比例)的降低。煤炭产能利用率确实从二十年前的70%左右下降了到了今天的40%。展望未来,中国政府的官方政策是进一步降低利用率,直到煤炭仅通过应对供需波动的方式来“支持”可再生能源。
在工业用途中,煤炭消费停滞不前,因为钢和水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低迷而下跌。另一方面,煤化工消费量已经增加。
通过分析相同的数据,领先的研究人员和非政府组织最近得出了几项相关发现:
根据绿色和平东亚组织的一份新报告,中国的煤电排放量有望在 2025 年达到峰值,从长远来看,这将需要节省近 1 万亿元人民币。
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认为,虽然中国正在扩大煤炭产能,但利用率一直在下降。由于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下去,总体煤炭消费可能已经见顶。
恩贝尔的《中国能源转型评论》发现,中国的排放峰值即将到来,快速电气化意味着化石燃料消费即将开始下降。
数据科学家发现,“中国的排放量目前正在下降。我不想成为那个说‘已经达峰'的人,但我认为中国的排放峰值有可能很快到来。
这些研究人员都同意,虽然中国无疑正在扩大煤炭产能,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煤炭消费量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加排放量。从原始数据和其他研究人员的评估中,可以看出更清晰的画面。统计数据显示的重要细微差别是,煤炭反映了中国气候绩效的消极和积极两面:虽然煤炭装机容量的增加表明碳锁定,但利用率的下降表明可再生能源的竞争甚至超过了新建的燃煤电厂。
形成有见地的观点所需的细微差别
围绕煤炭消费的这些动态应该如何影响人们对中国气候表现的看法?这里的关键词是不确定性:这些动态反映了未来十年中国排放量将如何演变的不确定性。基本情况是,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地满足能源需求的全部增长。2024年,84%的新增中国能源需求由可再生能源满足,而2025 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达到了102%,从而减少化石燃料消耗。这是煤炭消费十年来一直在大致相同的水平波动。具体来说,2013年至2022年期间,煤炭消费的排放量仅增加了8%,而同期中国经济规模却翻了一番。
展望未来,基于这种情况,两个动态是核心。首先,如果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速度继续保持目前或更高的速度,而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保持在过去十年5%左右的平均水平,那么可再生能源将开始迅速削减煤炭消费。这似乎是有可能的,因为可再生能源的安装年复一年不断打破记录,并且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国家电网预计这种情况将 2025年将持续下去,尽管一些人认为最近的定价改革会减缓安装速度。
其次,假设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存储的价格继续下降。近年来确实如此,部分原因是中国制造能力的快速扩大、激烈的产业竞争和技术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综合成本将比现有燃煤电厂燃烧煤炭的边际成本更便宜,也导致煤炭消耗量迅速减少。这两种动态是不确定的,但完全有可能。若不如此,中国可能会经历排放高峰,然后长期停滞。2022 年,31%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化石燃料,这与《巴黎协定》目标不相容。
将这些观点与对如何理解中国气候表现的担忧联系起来,就其性质而言,这种不确定性表明中国可能处于停滞期或排放量快速下降的临界点。在研究中国绿色转型时,掌握如何理解未来可能的趋势应该是个核心研究课题。
我无法在这里明确回答中国是气候领导者还是落后者的问题——但实际上,这首先不是正确的问题。然而,我的目标是至少提供对该主题持有有见地观点所需的部分细微差别。由此可见,有见地的观点不能处于当前两极分化光谱的两端。相反,这种观点需要将不确定性置于其核心。
本文首次发表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商业评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